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,北离岩头村约1公里。宋太平兴国年间(976~983),始祖陈拱从瑞安长桥迁来定居,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,距今以有1000多年。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,赤白相映,宛若芙蓉,遂以芙蓉为村名。该村占地215亩,现有443户人家。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处,明代大宅遗址5处,大小宗祠共 18 座。芙蓉村为单一陈姓村落。现在的芙蓉村,仍然保存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面貌。全村略呈正方形,坐西朝东。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墙,长2000余米,高2米,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。从浙江永嘉县城出发,出了县城不远,就看到了远处奇特的山崖,如莲花盛开,其中有三个山峰相挨甚紧,犹如莲花三瓣,其形酷似。即便是从没有听说过“芙蓉三崖”的人们,也不可能不被山峰的奇特而吸引,以为是“芙蓉村”到了。其实沿着楠溪江这一带,许多村子都能得到芙蓉三崖的“惠顾”:下园村、芙蓉村、岩头村、溪南村等。这些村子都以芙蓉三崖借景:如芙蓉村的芙蓉池“水映芙蓉”、岩头村的丽水湖“水映三崖”……有这么多村子都以芙蓉三崖为自豪,可是当初能够抢先一步以“芙蓉”“注册”的,只有芙蓉村。人们一听芙蓉村的名字,就觉得这里一定长满了芙蓉。其实芙蓉村里无芙蓉,只是借山上的景致罢了。但是这里既能“抢注”,也是有它一定道理的。芙蓉三崖在芙蓉村的西南面,每天清晨太阳出山之时,霞光照映在芙蓉峰上,其色白里透红,不光是形似芙蓉,颜色也很像。村子里有一个大水池,名叫“芙蓉池”,就是因为每天傍晚芙蓉峰都会倒映在池水中,因此村子便命名“芙蓉村”了。芙蓉村的东门是村子的正门,真有点像公园大门。从这个门的设置看,村于是封闭型的,村门一关,这个方向便没有通道可以出来。当然,这个村子不止这一个门,还有好几个门。历史上出于防御的需要,芙蓉村共有七座寨门,其东门是主入口。别小看这个门,它也是“老祖宗辈儿”的了。它建于元朝至正元年(公元1341年),为二层阁楼式建筑,歇山顶。上为谯楼(京剧里经常有“听谯楼又打四更牌”的唱词),下为大门。由于大门封闭,故当年它的防御功能之强也可以想见。与苍坡村以“笔墨纸砚”来布局相仿,芙蓉村是以“七星八斗”来布局的。星,是指道路交汇处的方形平台;斗,是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,是“星筑台”、“斗凿池”以为象征。七星呈翼轸形分布,八斗为八卦形分布。道路与水系交叉纵横,成为完整的体系。这个体系用处颇多:和平时期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,还可用来防火、调节小气候、美化环境等。战争时期,“星”可以用来作指挥台,“斗”可以用来 贮水以防火攻。此外,七星八斗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:芙蓉村的子孙后代人才辈出,犹如天上的星斗一般。由此看来,芙蓉村的先民们在设计村子的功能上,真是煞费苦心。之所以想到贮水以克火攻,是因为芙蓉村曾经有被火烧的惨痛历史。司马宅清乾隆十五年(1750)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,位于村西北角。3座四合院并肩组合而成,总面宽达70米,有15个中堂、6个天井、24个道坛、58间房屋,兼有花园、池塘、水井,占地6400平方米。现在仍住着陈氏家族36户人家。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门,院子间有夹道连通,从正门到屋子阶前宽18米,划分为几个大院落。整个住宅显得开敞、亲切。陈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坐落在东门内如意街的北侧是礼制建筑,因而格局严谨,形制完备;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之一。陈氏大宗祠建筑坐西朝东,前面有一个大院子,院的南北各有一门,南门叫"光宗门",北门叫"耀祖门"。院的前方开有一方小池,叫"相承池",池的东岸有一照壁,照壁上雕有"八仙乘槎图"。陈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,两进建筑,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,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,它向院内凸出,三面开敞临空,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,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,檐口高,翼角飞扬,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,精美的花篮柱,覆莲式的梢子,雕工非常精美,像这样的建筑,在全国也属罕见。宗祠的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,享堂的柱上写有许多楹联。其中有一对柱上写着:"地枕三崖,崖吐名花明昭万古;门临四水,水生秀气荣荫千秋",说的就是美蓉村的鼎盛文风和好风水之间的关系。三星祠又名宗瑚宗祠,位于芙蓉村东南角,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 (1598) ,是陈氏第二十八世祖宗瑚公所建。它是-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构建筑,总占地面积 1728 平方米,平面布局工整对称,前厅与后祠面为七开间,两厢面为三开间,设前后道坦,梁架结构为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,屋面成悬山顶,建筑用材粗壮,结构严密,梁架搭置自如,造型古朴简洁。如意街当地村民出叫长塘街。如意街东头连接东溪门,西头直对芙蓉峰,伸向村中心,全长 220 米,村内其他街道的街面都是卵石铺面,唯有如意街的街心用青砖铺地,两边铺以石条。这显然是后入重新修建过,但从那经磨损而高低不平的青砖来看,很可能系明末清初时修的。如意街是全村最为繁华的地方,是村民闲暇时聚集闲逛的好地方,当地有首民谣这么说:"天上天堂,地上芙蓉,有吃没吃,长塘街逛逛。"芙蓉亭该亭就建在池中偏东的地方,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,亭子飞檐翘角,空透玲珑,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。亭内设有美人靠,人们通过南北二条长长的石板桥进入亭内,这里成了老人们聚集闲聊的好地方,尤其是夏、秋天的晚上,村民们早早地来到这里纳凉、憩歇、聊天。明伦堂坐落在村中央,北靠如意街,东临芙蓉池,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,整座书院格局正统,形制规整,由东向西,依次排列着泮池、仪门、杏坛、明伦堂和讲堂。仪门前有旗杆一对,明伦堂前有 3.2米宽, 6.4米长的长方形杏坛。明伦堂和讲堂都是三开间,进深 9 米。明伦堂后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龛,两侧挂有孔子的一些语录,讲堂后壁开有二扇窗子,通过后面一个很狭的采光天井来透光,以方便学子们学习。书院的南侧有三开间的山长住宅,宅前有一个宽约 12 、长约 50 米的大花园,园内修竹茂密,假山起伏,-条蜿蜒的石径和水溪从中而过,花园有-道小门同讲堂相通。所以这里也是学子们休息或嬉闹的好去处。将军屋该屋建于清道光年间,取名将军屋是因此屋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。将军屋四面高墙,庭院较大,全由卵石铺砌。主建筑是一座规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筑,九间二横轩,前后二进,前横轩十间,后横轩六间,二层阁楼,重檐悬山屋顶,上覆灰色的鸳鸯瓦。整座建筑匠心别具,技艺精湛,镂空雕花,格窗工艺精致,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筑空脱飘逸,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。将军屋不仅建筑豪华气派,就连门台也精美无比,门台为重檐歇山式屋脊,饰有吻凤,砖雕细腻精致,门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联:"礼门义路家规矩;智水仁山古画图。"横批是:"鸿禧燕贺"。南寨门这是一座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,全部用原石砌筑,非常厚重。寨墙下有水渠通过,水从西方来,这门外的水渠是村妇们洗衣、洗菜的好地方,田为这里的水流量大、水清,因此,一天到晚好不热闹,正对寨门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谯亭,亭内供奉着天官 ( 尧 ) 、地官 ( 舜 ) 、水官 ( 禹 ) 的神像,所以人们称它为"三官亭"。亭内还设有美人靠供仁歇息,尤其是遇到下雨时,可供洗衣的妇女和跟在身边的孩子们避雨,轻盈小巧而具有人情味的谯亭与粗犷厚重的寨墙、南门形成强烈的对比,也充分流露出楠溪江建筑的特色。司马第大屋遗址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,建于清康熙年间,共 36 个整间,仿佛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进四合院组成,沿中轴线人内,分别是照壁、大门、庭院、厅堂。厅堂分主次,主庭居前,每个厅堂辟一小庭分幅,大屋结构采用传统六架三柱带檐抬梁式木构架,屋面为悬山顶,所用木料考究,以梓木为主,显得凝重坚实,很少使用油漆,以表露木质特有的纹理自然美,装饰艺术精美,像青条石门楣和柱础上石雕,及梁枋、雀替、椽头、门窗格扇上木雕,都有干刻万镂传神之作。司马第大屋第一进的院墙和牌楼均毁于二战时期,并一直未能恢复,只留下残破的空斗墙和精美的砖漏花窗供人联想昔日的辉煌。陈虞之纪念馆陈虞之(1225-1278) ,字云翁、号止所,芙蓉村人。他出身农家,家境贫寒,由于勤耕苦读,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(1265) 登进士第,善画、工墨竹。历任扬州府学教授、淮东帅干、两浙漕干、刑工二部架阁文字、广王府记室参军、秘书省和国史院校勘等职。宋景炎元年 (1276) 二月,元军攻陷临安,南宋恭帝赵显被俘,元兵长驱而下,进犯温州。为响应右丞相文天祥号召抗元,陈虞之率领族人乡众千余人赶赴温州抗元,但因敌众我寡,陈虞之率众边战边退,到楠溪江中下游的绿嶂垟和九丈时,与元兵展开了激烈的鏖战,终因寡不敌众,一直退到家乡芙蓉村后的芙蓉崖,坚守阵地,与元军持续抗战达三年之久。最后终因弹尽粮绝,陈虞之策马从千仞之高的南崖上跳下,以身殉国,族众余下七、八百人也紧随其后,全部跳崖牺牲,后人为纪念陈虞之的英雄事迹,将二房祠堂改为陈虞之纪念馆,供人参观瞻仰。十八金带芙蓉村人素尚礼教,民情淳朴,耕读风盛。《芙蓉陈氏宗谱》载,族人中考中进士、举人、生员的34名,历代在京任职有18人,世称"十八金带",今珍藏"十八金带"容图、玉笏、朝服及祭品、圣旨、金瓶、匾额等。人文历史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,据明弘治丁已 (1497) 编的《陈氏宗谱》载:" 我陈氏铁墓之后也。由颍川析居开封,历闽浙,唐季始迁永嘉之两源。茗岙者,钱塘慕官昭远公,而芙蓉之祖,则昭公五世孙 ( 拱公 ) ,迄今六百余年。"另有村民传说,唐末,有陈氏大妻,为避乱世从永嘉城北徙,沿楠溪江到深山坳里,至芙蓉峰下,只见此处:"前有腰带水,后仑纱帽岩,三龙捧珠,四水归心。"是一个难得的风水宝地,于是在此筑屋定居。南宋末年,元兵南下,芙蓉村村民陈虞之为咸淳元年进士,他响应文天祥的号召,率领全村义士八百多人据守芙蓉峰整整三年,终于全部殉难,陈虞之自杀殉国,村子被元兵烧毁。因此在元末明初重修村子时,人们便将原有的小村合并成大村,建起七门及两道石砌围墙,并建八斗以贮水。芙蓉村的主街与其他楠溪江古村落不同,一般的古村落的主街,都与村门相垂直,而芙蓉村的主街长塘街却是进门后要拐一个弯才到,而且它的主街也不一贯到底。这可能是从风水角度考虑的。长塘街的东端是七星之首,西端原为八斗之一,现已建屋,只剩半方水塘了。芙蓉村有着悠久的历史,也可以说是饱经沧桑。据《陈氏宗谱》明弘治十年(公元1479年)记载:“唐末,为避乱世,有陈氏夫妇,从永嘉县城北徙,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,至芙蓉峰旁,只见此地横腰带水,后枕纱帽岩,三龙抢珠,四水归塘,于是筑屋定居。”至今芙蓉村仍以陈姓村民为主。芙蓉池位于长塘街南侧,东西长43米,南北宽13米,池子并不太大,但是设在芙蓉池里的芙蓉亭却十分安适。芙蓉亭是一座带有阁楼的歇山顶式建筑,有4根支柱、12棵檐柱,周围有美人靠。如果在盛夏太阳落山以后,吃过晚饭,村民们闲坐在亭子里,当是很惬意的。如果只看这水榭,也与公园里的相仿,既可乘凉,也可欣赏美景。但这里毕竟是村子而不是公园,既然是村子,那么就不可能只把水榭当作观景之所,它还要具有生活功能。芙蓉亭建在水中央,两边有石板桥与两岸相连,一边是长塘街,一边是民房。在民房一边,有石阶通往水边,可以在石阶的最下一层洗衣洗菜。西面不远处是芙蓉书院。南方的小镇,文化气息很浓,这样一个小村子,也有书院,算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。
徜徉在芙蓉村里,可以体验到小村生活恬静而充满生气。虽然房屋已显古旧,尽显沧桑,但是掩不住它的内涵。历史本身就是弃旧从新,但是历史的痕迹却让人深沉。